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10年1月1日正式成立以来,至今已顺利运行5年之久。该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年均增速超过30%以上,2013年以后,东盟也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则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化工产品占三成
自2010年建立伊始,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之间93%的货物就已经开始实行零关税。至2018年,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所有成员国之间商品交易实行零关税(部分敏感产品除外)。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4801亿美元,同比增长8.23%,高于全国外贸总体增幅近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为2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对东盟贸易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并称为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也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贸区。
在自贸区正式运行的5年时间里,化工产品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货物,我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化工产品年均贸易总额占双方货物贸易往来的三成左右。
中国东盟化工贸易互补性强
目前我国主要从东盟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等化工产品。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化工原料,印尼、文莱的油气,越南、新加坡的矿物原料,越南、老挝、缅甸的生物能源原料等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资源型和能源型商品,对国内能源紧缺以及生产性原材料不足等情况形成补充。
而我国出口东盟成员国的化工产品主要有化肥、农药、塑料及橡胶制品、乙醇、磷酸和焦炭等。2014年,在中国农药进出口境外登记前10名国家中,泰国已处于榜首位置。相比于从东盟进口的能源资源产品以及初级化工产品,我国出口东盟成员国的化工产品主要还是以精细化工品以及各种终端消费产品为主。化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方化工产业互补优势凸显出来,中国和东盟双方各取所需,在化工品交易上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
同时,业内专家还指出,虽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已经非常繁荣,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关税政策还在不断更新,化工企业应当对自贸区政策进行关注。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降税安排,自2015年起,东盟4个新成员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开始对90%的中国产品实施零关税。贸易优惠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将对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积极性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出口产品在东盟成员国中将享受到更多的自贸区优惠关税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对自贸区优惠政策的推进进程认识不足,再加上东盟国家一些隐形贸易措施限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化工企业对自贸区优惠关税政策利用还存在水平不均和整体偏低等问题,化工企业应当利用好各项原产地优惠政策,提升产品在自贸关系国的竞争优势。
化工产能布局东盟正当时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已达到东盟国家的2.5~5倍。东盟地区相对更为便宜的人力成本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产能的转移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赛轮股份、玲珑轮胎、中策橡胶等都在泰国建设了轮胎生产线,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发展迅速,2010年之后对东盟新增的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化工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国内的部分产能转移至东盟,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原料、成员国之间更便捷的货物渠道和廉价的人力成本,进行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生产,并直接在东盟内部进行销售。
但专家提醒,东盟当地的投资、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投资建厂仍有一些障碍。在知识产权、技术与环境等的法律法规等问题上也存在各种限制。
2015年年底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的首轮谈判有望完成,这将进一步提高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届时也会和东盟成员国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国内化工企业可以考虑继续关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后续政策,抓住机会“走出去”。